中缅联欢千人绿叶宴 (朱边勇 摄 )
德宏与缅甸接壤,毗邻南亚次大陆,历史上属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滇缅公路、中缅印史迪威公路南线,当代中缅油气管道、GMS信息高速公路中缅通道、中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横穿全境,是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黄金口岸和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华夏文明与南亚东南亚文明在此交汇融合,特殊的历史人文、区位环境,造就了德宏区域文化独特的历史性、民族性、开放性、国际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决定了德宏加快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开放前沿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夯实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先行区跨境文化基石。
健全孟中印缅文化交流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我州以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为突破口,官方、民间多元化交流为支撑,推进国家级“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提升边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年一度的中缅边交会、中缅胞波狂欢节、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节、傣族国际泼水狂欢节、傣文化国际研讨会、景颇文化国际研讨会等节会机制,与缅甸、越南、泰国、印度、孟加拉等周边国家及欧美国家深入持续开展文学、演艺、影视、体育、民族、历史等文化领域的境内外巡展、研讨、演出、培训,承办或参与了“文化中国七彩云南”歌舞杂技艺术团访缅,金小凤“云南声音”艺术团访问欧美、中国——东欧舞蹈德宏夏令营、飞虎归来暨第二故乡美丽云南中美文化巡展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媒体交流合作机制,先后举办了东南亚南亚媒体云南行、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南亚东南亚主流媒体“走进彩云南”等大型采访报道活动。
首创国门书社文化“走出去”新模式
2009年我州成立了全国沿边地区第一个集读、用、借、卖及培训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姐告国门书社,至今国门书社已遍及州内各口岸和重点边民通道,收藏书籍超过5万册、报刊30余种、电子音像制品上千册,缅语、汉语免费培训班天天开班,傣、景颇、载瓦、傈僳等少数民族语言培训讲座及中缅务工人员知识培训班每月定期举行。通过不定期开展文艺展演、民语电影播放、图书展、画展、影展、书评会、文化讲座、文化联谊论坛、道德讲堂、中缅中小学生读书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缅边民、外籍商人到书社学习,有效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深受中缅边民的欢迎。仅姐告国门书社日均接待读者超过200人,其中40%是外籍人员,累计发送阅读卡2万多张、接待阅读人员7万多人次。2010年12月14日刘云山现场视察时称赞国门书社是“文化服务边疆、服务基层的好典型”。我州通过建立中缅文化展示厅、与缅甸雷基市华侨小学建立流动书箱等方式,打响了中缅文化交流的“边”字牌。
广播电视报纸覆盖中缅边境
持续创新文化“走出去”载体。一是实现广播电视边境地区全覆盖。实施民语广播“村村响”工程,开办傣、景颇、载瓦、缅等多语种广播节目,德宏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民语频道和影视频道等电视节目和德宏广播电台成为“不上星的国际台”。2015年全州广播、电视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境外近30万人。二是创办缅文报纸。2014年3月探索创办了《德宏团结报》缅文专刊;2015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权德宏团结报社出版发行《胞波(缅文)》报,成为国内第一家有独立刊号、统一连续出版的缅文报纸,目前共出版36期,免费赠阅向缅甸民众、在缅华人华侨机构人员发放,引起了中缅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三是与缅甸华文报《金凤凰》合作宣传,刊发德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关信息,实现借嘴说话、借筒传声、借台唱戏。四是强化网络媒体传播能力建设。2006年创办德宏网,先后开通傣语、景颇语、载瓦语、英语、缅语频道,境外网民累计点击量占总点击量的60%左右。
打造“德宏泛亚健身休闲娱乐圈”
拓展民间文化体育交流。我州群众文化工作者经常深入毗邻边境的村寨开展文化辅导活动,并邀请缅甸边民共同参与。据不完全统计,已开展辅导活动700余次,参与的缅甸边民达20000余人次。如在边境乡镇举办以“我的中国梦·文化体育进万家”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将文化大篷车开出国门,将舞台搬到了缅甸木姐,为当地群众演出傣剧《娥并与桑洛》等剧目;开展中缅少儿才艺大赛、青年歌手大赛等活动;2015年仅州戏剧家协会就开展赴缅文艺演出19场。紧扣民族体育这一传统特色,围绕打造“德宏泛亚健身休闲娱乐圈”民族特色体育赛事品牌,连年举办中缅边境民族藤球、抵棍扭棒、拳术、棍术、刀术等民族体育竞赛展演活动。建立了云南·东盟国际足球公开赛、自行车暨户外越野挑战赛、中缅篮球友谊赛、高尔夫球赛、藤球赛、“五人制”足球赛等体育竞赛活动常态化机制,特别是2015云南·东盟国际足球公开赛等赛事吸引了缅甸、越南、泰国等8个国家参赛,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新浪、搜狐、腾讯等40多家媒体对赛事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