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半个世纪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首优美动人的歌曲,便从彩云之南飞越千山万水传遍了祖国各地。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德宏。德宏与缅甸山水相连,边境线长达503.8千米,两国公民通婚互市历史悠久,拥有中国通往缅甸的国家级陆路口岸瑞丽、畹町,省级口岸盈江、章凤。为夯实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先行区跨境文化基石,我州立足面向未来,以开放性包容性的心态,构筑生生不息的中缅文化基础,让源远流长中缅文化在中缅边境绽放出绚丽的异彩!
缅籍学生享受“国民待遇”
近年来,周边国家到我州就学的人员不断增多,除办好国门书社外,我州通过改善边境学校、国门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探索建立外籍人员学籍管理、教师培训交流、出入境“就读卡”绿色通道等制度。对缅籍入境就学学生给予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并在我州参加升学考试,享受“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困难学生资助等教育优惠政策,教育“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州有边境学校39所,其中国门学校4所。各级各类学校共接收外籍学生4243人,其中幼儿园503人、小学2924人、普通初中572人、普通高中57人、中职教育125人、高等教育62人,缅籍学生占外籍学生总数的99.34%。2015年至今选派了14名优秀教师赴境外开展教学活动,免费培训缅甸华侨学校教师200余人次。从2007年至目前,州内各类学校累计吸收外籍学生2万余人。瑞丽云井寨坐落在国界线上,全州中小学开展警校共建以来,云井小学与边防工作站确立了警校共建单位,由此云井小学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缅甸学生到云井小学就读,上学出国,放学回国,对于在云井边防小学读书的缅甸学生来说,出国读书算不上稀奇事了。
让外籍学生与当地学生同等享受相关政策和待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到境内就读。边境一线学校对缅籍学生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教科书,学标准的普通话,唱欢快的儿歌,共同参加少先队活动和“献爱心”活动等,使缅籍学生从小全面了解中国和中国的“睦邻友邻安邻富邻”政策,增进缅籍学生和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每当问起他们“为什么来中国读书?”缅籍儿童就回答:“我喜欢中国,中国的学校让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中国首家在缅注册成功的非政府
组织惠及中缅妇女儿童
我州积极发挥妇女民间外交和妇联联谊优势,常态化开展中缅妇女社团文化联谊、工作交流、项目合作。2014年9月17日,瑞丽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在缅成功登记注册“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缅甸木姐办公室”,成为中国首家在缅注册成功的非政府组织。两年来,瑞丽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与宋庆龄基金会合作设立中缅民生基金,支持缅甸边境地区改善民生。2015年4月11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我州共同设立“中缅民生基金”,旨在拓展中缅两国民间交流与合作,推动中缅边境地区民生项目的开展。基金会还获得了50万元的首批社会捐赠资金,投向中缅边境地区群众卫生、教育等领域项目,以完善的运作机制,推动基金会惠及更多的中缅群众。
支持境外分享产业技术成果
建立中缅边境旅游合作机制,举办中缅旅游边境交流与合作研讨会,通过扩大人员往来促进旅游富民。2013年12月,恢复中缅边境旅游异地办证至今,7万人次出境参与中缅边境一日游,口岸入境一日游人数204万人次。与缅甸形成科技合作交流共识,建立科技部、曼德勒科技大学、缅甸农业大学、曼德勒医科大学建立科技合作交流关系,成立了德宏驻缅甸曼德勒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对缅实用技术培训。州职中完成2期70余人次缅方农业、农机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瑞丽职中完成外籍劳务人员合作培训3期500多人,并颁发了云南民族大学外国留学生院外国学生培训结业证书。按照政府引导、民间主体、替代种植支持、合作开发思路,建立境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加快农业开放合作步伐。成立了中缅(八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曼德勒科技大学规划质量技术检测试验室;组织缅甸30家企业到德宏泛亚国际众创空间考察学习,引入5家企业入园孵化创业;建立跨境甘蔗高产示范基地,2014/2015年榨季带动境外甘蔗种植约13万亩;建立缅甸伊洛瓦底省布登市万亩优质稻科技示范园,带动当地民众种植10万亩;2008、2009年连续组建援缅农业工作小组,支持密支那开发荒地3313亩种植稻谷,水稻、陆稻亩产分别提高到300千克、200千克;与缅甸21个村社1500多农户开展果蔬种植合作,年推广种植西瓜、南瓜、甜脆玉米等2万余亩;组织实施木姐动物疫病监测站兽医实验室、动物养殖及疫情防控示范区、粮食作物现代农业基地、蚕桑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等合作项目,计划培训缅甸农业部门人员及当地农民500人以上,受益农业人口5万人;向缅方援助价值60万元左右的动物疫病监测仪器,并邀请缅甸畜牧水产部分管副部长及3名技术人员赴昆明培训;2016年3月中旬以来,先后派遣4名农技专家赴缅甸开展农业技术援助工作,组织畜禽养殖技术培训2期100余人次,缅甸官方报纸作了专门报道;代表省农业厅与缅甸农业灌溉部合作建设中缅综合农业示范园项目。制定实施境外边民入境务工管理暂行办法,成立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站),不断创新边民入境务工服务管理模式,有效为4万余缅籍人员到州内企业就业,学习汽车修理、木材加工、建筑施工、饮食服务等技能技术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