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歌曲唱出了中国与缅甸山水相连、习俗共通和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中缅两国边民的往来具有历史性、长久性、常态性、国际性和共融性。尤其是2000年以来,瑞丽和缅甸木姐地区政府和边民每年共同参与举办的中缅胞波狂欢节、中缅边交会、泼水节、珠宝节等等重大节庆活动,更是成为中缅两国友好往来,增进互信,增强合作的一次次同欢共庆的盛会。2012年10月2日,瑞丽和缅甸木姐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开启了中缅两国在经贸往来、旅游文化、科教文体、人才交流的新航向。
定期会晤增信释疑
作为紧邻缅甸,同木姐陆路相连的沿边城市,瑞丽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对缅交往。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西南沿边开发开放的展开,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和瑞丽试验区建设,瑞丽对缅交流日益频繁。2012至2015年,瑞丽市共接待缅甸代表团21批500余人次。
随着瑞丽试验区各项工作的展开,瑞丽市同缅方各方面合作机制不断加深。2013年12月,通过与缅方签署相关边境管理和旅游合作协议,瑞丽市异地旅游办证工作重新恢复启动;每月一次的商务定期会谈机制日趋成熟;州委主要领导与缅甸商务部部长每半年进行一次会谈已形成机制,市委市政府与缅甸木姐地区政府每逢缅甸独立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互访祝贺已成常态。
民间交流频繁融洽
2013年10月胞波节期间,瑞丽中缅边境文化交流协会成立,成为中缅沿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协会召集组织了一批对西南沿边民族文化、中缅民间文化有着深厚研究的中缅专家学者,对相关文化领域开展工作,组织抢救、搜集和翻译、整理了一批沿边地区民间文化资料,并计划出版傣、景颇、德昂等瑞丽本地民族的民间诗集,民歌专辑。由协会创办的中缅双文编辑的综合性文化季刊《胞波情》也于2015年10月编印出版了创刊号,成为瑞丽市向缅籍人士展示瑞丽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传递“一带一路”相关信息,向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扇文化的窗口。
对缅侨务不断深化
瑞丽历来是中缅双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境外华人华侨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投资经商、求学打工的聚集地和著名侨乡,具有深厚的侨界资源。据统计,瑞丽现有归侨侨眷2万余人,在瑞丽长期居留的海外华人华侨3万余人。
围绕对缅侨务公共外交是做好瑞丽各项侨务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依托亲情乡谊,通过以“节”聚侨,双边互动,经贸往来,强化整合资源,开展沿边对缅援助工作等方式,瑞丽市侨务工作取得良好成果,与缅甸20余个重要社团协会、200多位重要侨领侨商、回国创业的新侨老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联系交往。借助侨务工作,增强了广大侨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进了双方互信了解、强化了经济融合。
青年、妇女对缅交流日益加深
青年、妇女从来都是中缅两国间友好交往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瑞丽市妇联、团市委也为中缅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2014年11月,共青团瑞丽市委批准成立了“中缅友好青年志愿服务队”,目前共有中缅青年志愿者100余名,缅籍20名。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先后到瑞丽、缅甸木姐等地的学校、孤儿院、企业以及贫困农村,为距离国境50公里的缅甸班达村援建了总额人民币49万元的共青团希望水窖1+X工程,与世界宣明会联合开展了中缅跨境儿童冬令营活动,邀请专家到瑞丽各农村小学为贫困儿童进行先心病复查等活动的开展,将服务工作做到了实处、细处。
2014年9月17日,经缅甸掸邦省政府同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缅甸木姐办公室在缅甸木姐排广弄村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缅甸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办公室成立后,缅甸木姐、南坎、九谷、腊戌妇女会交流互访频繁,通过开展歌舞表演、文化交流、赈灾救助等活动,为缅甸国内和国际公益事业献爱心、作贡献,深得当地社会各界称赞。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瑞丽市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官方层面同缅方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合作,促进双方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务领域的联系与交流,推动两国人民多互通互往、增进了解,真正拉近两国人民心与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