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上的改革开放 ——瑞丽市40年的沧桑巨变
发布时间:2019-01-31来源:新华社昆明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
彩云之南,滇域之西,有一座边疆小城——瑞丽市。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在傣语中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的边疆小城,逐渐发展成为西部“开放明珠”。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瑞丽边防检查站政治处副主任赛进府深有感触。
瑞丽边防检查站始建于1978年3月。1978年,瑞丽市迎来了第一批边防官兵。他们挖井平地、背沙植树,在1982年完成了边检站的建站工作。
与建站工作相比,更困难的是开展边检和安全保卫工作。交通基本靠脚,执勤哪里人多去哪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05年,新国门验证大楼拔地而起,结束了几十年边防检查窗口式、露天查验的尴尬局面。零等待专用通道、24小时报检服务、自助通关系统……一项项措施的落实,瑞丽边检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得到民众一致好评。
40年来,瑞丽边防检查站服务出入境旅客超过2.4亿人次,出入境车辆3290万余辆次,边民出入境管理量位居全国第一。
走进姐告口岸的一家外贸公司,43岁的杨向荣正坐在电脑前从容地处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
忙完手头的工作,看着办公桌上与父亲的照片,杨向荣的思绪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时姐告国门、中缅街、货场三条大通道刚投入使用,瑞丽市的边境贸易红火起来,创造了“云南边贸看德宏,德宏边贸看瑞丽”的佳话。杨向荣的父亲来到瑞丽市,做起了五金的出口生意。
由于父亲的原因,杨向荣一家也从湖南搬到了瑞丽市。杨向荣对瑞丽市最初的印象是茅草屋、泥土路、篱笆楼……很多地方还经常停水停电,城市建设十分落后。
在杨向荣的记忆中,父亲经常外出。“由于当时通讯和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完成一单生意需要很长时间。”杨向荣回忆道,“父亲通常是接到订单,去上海寻找货源,和厂家谈妥后,等到货物加工完成,与货物一起回到瑞丽,再经过报关审批、发货、外汇结算等一系列流程后,这单生意才算完成。”
2000年,姐告边境贸易区成立,实施“境内关外”管理模式,瑞丽市的进出口贸易迎来了全新发展契机。杨向荣父亲的五金店,也从瑞丽市区前移到了边境贸易区内。这时完成一笔订单只需通过手机联系厂家发货,然后等待货物出关,送达买家手中即可,时间已大大缩短。
近年来,随着中缅国际铁路通道的建设、中缅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修建、中缅原油管道的贯通,瑞丽市的边贸也迎来巨大发展。2018年12月10日,云南大理至瑞丽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怒江四线特大桥钢桁拱顺利合龙,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中缅国际铁路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缅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目前已完成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改造,部分企业已先后入驻。中缅原油管道国内段投产以来已累计输入原油1200万吨。
2017年,瑞丽市完成口岸贸易进出口总值约433.1亿元,同比增长42.34%;进出口货运量930.48万吨,同比增长84.84%;出入境人流量2048.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02%;出入境车流量478.95万辆次,同比增长0.91%。
随着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缅甸人到瑞丽市经商务工,其适龄子女在瑞丽市学校就读的需求与日俱增。
架民心沟通之桥,达稳定边疆之效。正如银井小学校歌歌词描写的那样,“我们生活在美丽的‘一寨两国’,唇齿相依、心手相连、世代友好”……源远流长的胞波情谊在文化的交流中融合,这些学生也正是中缅友好历史的亲历者和传承者。